在小学的必修课(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门课)中,数学显得尤为重要,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应用。在数学学习中,难免会遇到各种计算和推理问题。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。学好计算,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非常重要。因为学好数学,学数学会容易很多。
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?我个人认为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。
一是养成“一看、二想、三算”的思维习惯。计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,不能马虎。遇到计算问题后不要急于开始。你应该先看到数字和符号,然后想想怎么做,弄清楚运算的顺序,然后再想想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简化计算(比如在同一个层次上加减法) ,有这时候可以先计算加法,再计算减法,可以简化计算),最后开始计算。如果你练习这么多,你可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。
二是养成“吃苦耐劳、善于起草”的学习习惯。有的小学生不会计算,反而觉得麻烦。他们不喜欢草稿。他们习惯于使用心算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的计算能力无法提高。学习数学,应该多动脑多动。学生在日常计算中要养成“列竖式、草稿”的好习惯,尤其是小数的计算,因为竖式都有小数点对应,否则很容易出错。
三是养成“自觉、细心”的习惯。一道题的初步计算已经完成,但计算还没有完全结束。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,由于粗心或书写错误,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,这就需要学生仔细检查。比如数字有没有错,操作的顺序有没有错,有没有写错等等,还有一些可以检查验证,看结果是否正确。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,这将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。
四是养成“核对计算、纠错”的习惯。做题时可以根据竖式和草稿检查一下,计算是否有误,发现错误及时改正,并提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努力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,计算能力肯定会得到提高。